香港内部精准十二码 香港内部精准十二码

张林 | 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几个重要论断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原创 发布日期:2024-09-02 浏览次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实现总体跃升和整体改善,逐步形成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2023年 7月以来,习近平站在高质量发展战略全局高度,发表一系列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较为系统地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什么样的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等系列问题,这些重要论述在理论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在实践上为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从而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引和实践指南。本文拟重点选取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中的几个代表性论断,分析阐释习近平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要义、实践要求等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一、“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

2024年 1月,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这是习近平对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阶段和形势的客观判断。

第一,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以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2023年 7月以来,习近平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以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有着明确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指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催生新理念、新业态,抢抓历史机遇、转换经济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诉求。

第二,新质生产力从“加快形成”到“已经在实践中形成”论断的发展变化。2023年 12月,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宣告:我国经济总量预计超过 126万亿元,“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随后,习近平在 2024年春节团拜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2024年 1月,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更为明确地指出:“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已经形成的论断是对我国生产力发展形势和阶段的客观判断。此后,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从“形成新质生产力”转向“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及其要求。这表明,我国新质生产力已经从“形成”阶段迈向“发展”阶段,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

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的判断,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早在 2014年 7月,习近平就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努力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2015年 12月,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为更好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破解经济发展困境,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新发展理念”,进一步为我国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2020年 4月,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为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消费等各环节实现有机衔接,为经济发展实现高水平动态平衡提供了遵循。从提出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整体改善”的发展要求,到提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实践指引,体现出习近平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科技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价值在实践中进一步凸显,作为规范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巩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跃升,生产力质量整体改善。正是基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习近平作出了关于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阶段的科学论断。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推动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契合性,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同时也说明了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决定了我们必须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高质量发展就是有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因此,习近平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努力推动经济发展动力变革、质量变革、效率变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包括发展质和量两方面的深层规定性,必然内在要求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变革和新的跃迁。从新质生产力的特质来看,它正是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从资源、劳动力以及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驱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转向以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驱动的集约式发展模式,能够通过创新驱动、要素转换对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提供新动力。因此,新质生产力呈现出“以新促质”的鲜明特质,即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质上就是在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新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然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

第三,总结、概括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高质量发展新的实践。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理论是对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循环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规律。高质量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的发展特性,推动高质量发展就需要从新的实践中总结、提炼新的发展理论。近年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同时也还面临一系列发展瓶颈问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必然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用鲜活实践中总结的新经验新理论进一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三、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究竟是什么样的生产力?习近平对这一问题作出了清晰回答,他明确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并围绕这一论断对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关键特征以及核心标志、核心要素等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

第一,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技术革命性突破提升了生产资料的技术含量,拓展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既是各要素质量的新配备,也是要素优化组合的协同配合;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则是生产力跃迁的具体表现形式。新质生产力实现了对传统生产力要素内涵的优化升级。一是劳动者素质的优化升级。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各类战略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应用型人才。二是劳动资料技术含量的优化升级。新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的高科技属性明显增强,新一代先进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等融合应用,产生一大批更加智能化、低碳化、安全化的新型生产工具,同时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非实体形态生产工具的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生产资料的高技术含量。三是劳动对象范围的优化升级。科技创新速度加快、深度拓展、广度延伸,极大拓展了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例如,深空、深海、深地等新兴领域的发展极大拓展了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空间,同时,数据等新型生产资料的出现也成为新的重要劳动对象。四是生产要素间的组合跃升。新质生产力的生产要素之间更加具有融通性特征,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驱动下,新质生产力往往是生产主体、生产工具、生产对象及其生产方式的协同发展和整体推进。因而,它相比传统生产力更具先进性。

第二,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催生下形成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摆脱了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是创新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为各要素内涵的发展,还体现为生产要素更为协调的融通,这种协调性体现在生产力诸要素之间的协调、产业结构的协调、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协调、经济社会生态各领域的协调等。新质生产力驱动发展模式的变革,带来经济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变化,它能够以新技术、新能源、新产业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新质生产力是由世界科技、产业发展变革催生的,其发展离不开开放的技术、市场、文化交往环境。新质生产力也是为美好生活服务的高品质生产力,共享发展鼓励资源共享和技术普惠应用、注重社会包容和鼓励社会多元参与、追求社会效益和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新质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在创新驱动、要素和产业等的协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的有效应对、技术和市场等的交融互通、发展结果的普惠性等方面体现出自身的先进性。

第三,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一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特点是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深刻重塑生产力基本要素,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促使生产力发生形态的升级和质态的跃迁。新质生产力是高新科技创造性转化驱动的生产力,其先进性就体现在高新科学技术成果的主导性上。二是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载体,具有高效能的特征。产业是体现生产力效能的具体表现形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价值高端、前景广阔等优势,在引领产业升级以及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具有更高效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三是以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为追求,具有高质量的特征。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在量与质,尤其是质的方面的迭代升级。新时代我国生产力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更加突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客观上要求生产力更高的发展质量,而新质生产力能够提供更多高品质、高性能、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的产品。同时,新质生产力在要素生产率上也具有更高质量。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意味着生产要素更高质量的投入,同时要求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具有更高的产出效益,新质生产力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能够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生产力。

四、“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既明确了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文明意蕴,又创造性地阐明了新质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的内在关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交相辉映的体现。

第一,从生产力的自然属性看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属性。从本质上看,生产力要素归根结底都直接或间接产生于自然界,都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因而马克思主义也把生产力看作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发展受到自然界和生态阈值的制约,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坚持生产力的绿色本质属性。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从全球来看,绿色化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全球范围蓬勃兴起,绿色科技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遵循,新质生产力就是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力,正因为它摆脱了粗放型的生产力发展模式,更加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而成为新型先进生产力质态。

第二,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具有一致性。习近平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中蕴含着生产力的因素,生态环境的状况是影响社会生产力的质量、质态的重要因素,处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就是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生产力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就是“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24年 3月,习近平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通过绿色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进而推进高质量发展、赢得发展主动权。

第三,发展新能源技术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能源技术创新能够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进而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2024年 2月,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瞄准世界能源科技前沿,聚焦能源关键领域和重大需求,“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我国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但仍面临需求压力、供给制约、低碳转型等一系列挑战。应对这些挑战,习近平强调,“出路就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新能源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能源技术的原创性、颠覆性创新催生能源关联产业,并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第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是对绿色生产力的有力印证和实践。2024年 3月,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强调,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完善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发展模式的生态改造和升级,生态产业化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源保值和增值。生态为产业赋能,产业为生态赋值,共同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新动能。发展绿色生产力,既要考虑成长周期问题,又要兼顾经济成本问题,因此必须在绿色科技创新和绿色经济政策上着力。对此,习近平强调,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习近平强调: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一要求从“重点论”上为我们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方向指引。

第一,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习近平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支撑作用,他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要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说,要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然而现阶段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还不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高,科技创新资源整合还不够,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存在一定技术壁垒。习近平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把握当今科技发展的大方向,又要坚持以我为主,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升科技创新投入效能”,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第二,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根基。基础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的科研链条起始端,基础牢靠,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才有依靠。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渗透融合,基础研究周期缩短,基础前沿领域竞争日趋激烈。因而,基础研究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命运。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这就要求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从理论源头、技术源头、底层逻辑、基础元器件等方面夯实科技创新的根基,进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

第三,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科技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关键就在于它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习近平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然而,科技创新还要经过应用、生产才能实现产业创新。习近平指出,“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科技成果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为此,要“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要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和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驱动。科技创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起着主导作用,而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源泉。习近平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高度重视人才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习近平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要大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勇于和善于创新的“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同时,要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制度”。

六、“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决定了它要摆脱传统生产关系的束缚,进而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则是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强劲动力。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疏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在当代中国,变革生产关系的根本方法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的具体领域上,习近平强调,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一是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强调,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全面清理纠正地方保护行为,更好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同时,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支持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创造活力。二是科技体制改革。习近平指出:“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而改革应该改什么、如何改?习近平则强调:“改革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其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通过深化改革,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通过市场筛选把新兴产业培育起来,而“政府要管好该管的,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政府要积极作为”,规划技术方向和路线,用好国家重大专项工程抓手。同时,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三是教育体制、科技体制、人才体制改革的协同。习近平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这就要求“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同时还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四是新兴领域改革。新兴领域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类活动范围拓展而出现的新型战略空间和关键技术领域,学科门类众多,应用范围广泛。在新兴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更迭,需要以改革的思路办法应对。习近平强调,要把新兴领域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突出出来,更好推进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新兴领域改革是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重点,也是关系未来发展成败的关键。习近平强调:“要健全完善需求对接、规划衔接、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度机制,走好标准通用化路子,提高新兴领域发展整体效益。”同时,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快速转化机制。

第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注重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的协同,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改革反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开放关系到生产力诸要素的流动性以及资源配置的国际性。从根本上说,开放也是改革,以开放促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习近平在提出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措施的基础上,明确强调:“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同时,他还强调,“要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这就要求在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同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打造更多高能级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和更具竞争力的开放高地。此外,在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习近平还强调:要“加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增强对国内外要素资源的吸引力”,“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坚持正确的方法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学方法论,并对此作出具体阐释。2024年 3月,习近平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这一重要论断既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总的指导性原则,又从发展禀赋和条件、发展选择和取舍、发展思路和方向等具体方面提供了实践指南。

第一,科学认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处理好“立与破”的关系。对于如何辩证处理新质生产力的“新”与“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以及未来产业的关系,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这就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之间并非割裂、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发展的关系。实际上,传统产业并非都是夕阳产业、落后产业,新质生产力脱胎于传统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量变引发的新的质变,呈现为生产力新质态。因此,在对待新质生产力载体的产业、产业体系上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即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同时,在处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关系上,要处理好“立与破”的时序问题,坚持“先立后破”。也就是说要先把新产业扶植起来,再升级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一定成长周期,“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

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产业发展,处理好“取与舍”的关系。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这就是说,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依据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分析并善于利用自身的条件和优势,把握好“取与舍”的关系,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科研基础雄厚、人才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传统产业占主导的地区,要注重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自然资源禀赋良好、具备规模化开发条件的地区,可以加快风能、光伏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培育壮大新能源产业集群,推动能源结构转型优化。

第三,坚持分类指导,不搞一种模式,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分类指导,就是指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领域实行不同的指导策略,坚持深入调研、把准规律、分类精准施策,使产业政策更加符合实际条件、符合产业发展需要。要避免同质化发展和竞争,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习近平指出:“一个城市是不是就靠一业来发展,那不一定。靠几业,靠什么业,都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具体情况去定,不能下单子。”各地方、各领域、各行业要坚持从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各展所长、各尽所能,经验互通、优势互补,才能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良好局面。习近平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防止一哄而上和泡沫化,实际上强调了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一时热情、盲目跟风,而要坚持长远、全局谋划,着眼于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质量和水平跃升。坚持模式多元,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客观条件和实践经验,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此外,习近平还就国内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具体指导方针。针对黑龙江以及东北地区,习近平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主动对接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在优势产业和产业优势领域深耕细作,更好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针对天津、江苏等地区,习近平强调:“天津作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发挥科教资源丰富等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勇争先、善作为”,“要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创新协同和产业体系融合,合力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针对湖南以及中部地区,习近平强调:要“更好融入和支撑新发展格局”。在战略衔接上,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深度对接,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在区位功能上,强化中部地区的大通道格局,加强都市圈之间协调联动,更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在高水平开放上,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内陆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对接新亚欧大陆桥、西部陆海新通道;在绿色发展上,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部。针对重庆等西部地区,习近平强调:“重庆制造业基础较好,科教人才资源丰富,要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更好发挥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作用”。对于整个西部地区,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的这些论述,立足不同地区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使命和定位,结合各地的禀赋条件、发展潜力等差异,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遵循。

总之,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思想遵循、战略指引、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新征程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